热词: 公交车站 酒店 餐饮 医院 更多
手机版 欢迎使用8684!
  • 概要
  • 历史
  • 地理
      兴安县位于广西东北部,地处北纬25°18′~ 26°55′、东经110°14′~110°56′之间,地处“湘桂走廊”要冲,桂黄一级公路、湘桂铁路纵贯南北,距旅游名城桂林仅57公里,是全国第一批对外旅游甲级开放县。全县总面积2348平方公里,辖5乡6镇,总人口36.9万人,汉、壮、瑶、苗、回、侗等十七个民族合睦相处。
  兴安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,气温适宜,雨量充沛,是湘江、漓江的主要发源地,县内河流纵横,土地肥沃,物产丰富,全县森林面积223.6万亩,森林覆盖率达68.5%。盛产水稻、玉米、柑桔、葡萄、白果、毛竹、松杉等,是全国粮食大县及商品粮基地县,199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23.16万吨,人均有粮627公斤。农业综合开发取得长足进步,建成规模养殖、优质水果、优质蔬菜、果叶两用白果、柑桔品质改造等五大有区域特点的生产基地。形成了白果、毛竹、柑桔、葡萄、生猪、蔬菜等六个规模生产带,1998年人均白果产量、产值居全国第一,葡萄产量居广西首位。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24元,位居全区第一位。
  兴安县历史悠久,名胜古迹众多,民风纯朴,旅游资源得天独厚,有驰名中外的千古灵渠,有华南第一峰猫儿山,有湘南第一洞“乳洞岩”,有古严关、秦城遗址及众多的汉晋古墓群。近年来,全县投入资金2.23亿元,进行了以灵渠为主线的景区、景点开发,相继建成红军突破湘江烈士碑园、灵渠观景楼、龙王庙等人文景观;投资1.2亿美元,占地4700多亩的“灵湖工程”是集休闲、度假、娱乐、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旅游项目;猫儿山高山旅游区已初具规模,基本形成了灵渠--灵湖--猫儿山旅游框架,年接待中外游客达150多万人,凡到兴安旅游观光的客商无不为兴安县有天工之美、人工之奇、山水之秀的自然、人文景观所陶醉,已成为大桂林旅游资中心。
  兴安工业企业发展迅猛,初步形成了以食品、建材、竹木加工为主的地方工业体系,拥有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20家,建成乡镇企业4722家,私营企业158家,“三资”企业20家,一大批技术水平高、工艺先进的外向型企业已有一定规模。秦堤、灵渠三花酒系列产品,荣获轻工部优质产品奖,罐头食品、竹木制品远销日本、东南亚,是广西轻工产品出口基地之一。
 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,其中石灰石、大理石、花岗岩、方解石、钨矿、高岭土蕴藏量大,品质优良,开采利用价值高,一批采矿、选矿企业相继建成,迅速发展。
  兴安县基础设施及城乡建设成绩斐然。桂黄公路兴安段全部建成一级公路,全县11个乡镇有10个通油路,117个村委有110个通公路,建成库容近1亿立方的五里峡水库,建成的中小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1.4万千瓦,另建有2.5万千瓦的火电厂和桂北电网中心,22万伏的城东变电站已动工兴建。邮电通讯十分发达,拥有11000门国内外数字程控直拨电话,9个乡镇可通移动电话,113个村安装了程控电话。城市建设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、功能齐全、设施完善、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建格局,城区规模由3平方公里扩大到6平方公里。兴安已成为一个既有历史文化底蕴,又具现代旅游风格的文明新城。


  兴安区名来自“兴安台”地名。1952年8月,动工兴建兴安台竖井,并于小鹤立河西岸建设工人新村。1954年设立兴安台街道办事处,隶属鹤岗市管辖。1956年7月,兴安台竖井移交生产,人口迅速增加,逐渐形成以河西转盘道为中心的居民区,城市建设加快,1960年12月正式设立兴安区。1966年8月31日,鹤岗市人民委员会批准,改称红旗区。1980年4月24日,省人民政府批准,恢复兴安区名称。
  
  1992年,兴安区位于市区西南部,东、南、西三面为红旗乡所环绕,北与南山区毗邻。全境属丘陵地带,小鹤立河纵贯区境。全区总面积16平方公里,是一个以煤炭工业为主体的新兴工业区,居民大多数居住在兴安台和峻德两个矿区。全区共辖兴安路、峻德、兴建、河东、兴长5个街道办事处。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14.7万人,其中非农业人口9.5万人;少数民族有回族、朝鲜族等。区政府驻地兴东路。